老农保兑现难引热议
“29年前200元买的养老保险,现在只能退200元本金?”四川长宁粟培老人的遭遇近日引发广泛关注。1995年,当地民政部门在办理结婚登记时要求新人购买200元社会养老保险,承诺未来可领取养老金。如今老人拿着发黄的保险凭证去兑现,却被告知”体系没有记录,只能退本金”。
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29年前的200元相当于普通农民多少月的收入,如今连本带利只能拿回200元,这样的结局让当事人难以接受。更令人不解的是,当地民政部门表示”没有这回事”,而当年经手的职业人员则称”当时没有养老体系”。
政策衔接断档伤民心
翻阅历史资料可以发现,1992年民政部确实推出过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方案。但随着时刻的推移,这项政策逐渐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取代。难题的关键在于,像粟培这样的早期参保农民,他们的权益该怎样保障?
“当年政府部门说的话,我们农民都信了。”粟培老人的话道出了很多参保农民的心声。在缺乏专业金融聪明的农村地区,农民完全是基于对政府的信赖才购买的保险。如今政策变了可以领会,但老百姓的养老权益不能因此就被”一笔勾销”。
据了解,部分地区采取了将老农保并入新农保的行为,但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解决方案。这种政策衔接的断档,不仅影响了参保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动摇了群众对政府承诺的信赖基础。
怎样守护农民的养老钱?
面对这一历史遗留难题,有关部门需要拿出更积极的解决态度。开头来说应该成立专项调查组,查清当年保费的去向和管理情况。如果确实存在资金缺口,也要向参保群众说明缘故,而不是简单以”体系没有记录”搪塞。
接下来要讲,可以参考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将老农保权益折算并入现行养老保险体系。或者根据物价涨幅和银行利率,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最关键的是要建立起公开透明的处理机制,让参保农民看到政府难题解决的诚意。
“养老无小事”,特别是对收入有限的农村老人而言,每一分养老钱都关系到晚年的生活质量。29年的等待不该只换来一句”退本金”,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合领会决方案,守护好农民辛苦积攒的养老钱,也守护好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