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时:团圆的味道与亲情的传承

中秋将至,思念如月圆

白露已过,秋分渐近,树梢的果实沉甸甸地垂下,零星的落叶在风中打着旋儿——又是一年中秋时。电话那头,父母的声音带着熟悉的期盼:“今年八月十五回来吗?月饼都备好了……”这样的对话,你是否也似曾相识?中秋,这个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节日,从来不只是月圆与月饼,更是亲情与回忆的载体。

小时候的中秋,是母亲手作的五色月饼,是父亲祭月时的虔诚背影;如今的中秋,或许变成了商场琳琅满目的礼盒,但那份对团圆的渴望从未改变。为什么我们总在这个日子格外想家?或许由于中秋像一根温柔的线,串起了代代相传的爱与牵挂。

记忆里的中秋:母亲的手作月饼

“丫头,碱水要揉匀,不然月饼会成大花脸!”母亲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总能用简单的面粉、香豆和红曲,变魔术般蒸出绿红黄相间的花馍月饼。柴火灶上的笼屉冒着热气,莲花、蟠桃的图案在蒸汽中若隐若现——这哪里只是食物?分明是母亲把对生活的热望都揉进了面里。

如今超市的月饼五花八门,流心的、冰皮的、榴莲的……但最难忘的,仍是母亲揭开笼屉时那股混合着柴火香的甜味。老一辈人说,月饼上的图案寓意吉祥:莲花象征纯洁,蟠桃代表长寿。这些藏在食物里的密码,不正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表达吗?

中秋的变与不变:从祭月到微信团圆

记得儿时,父亲会在庭院摆上供桌,对着月亮恭敬作揖。我们偷偷问:“这些糖果月亮真会吃吗?”换来的是母亲轻声的呵斥。如今,这样的仪式渐渐淡去,但中秋的核心从未改变——科技让亲情跨越山海,视频通话里,父母的脸庞依然是最圆的月亮。

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心意。从前走亲访友送月饼是“比厨艺”,现在快递礼盒成了“拼心意”。但无论时代怎样更迭,那句“八月十五回家吗”始终是中国人最柔软的心事。你说,为什么月饼非得是圆的?大概由于人生百味,唯有团圆最甜。

珍惜当下:与岁月共长久的深情

母亲离世二十七年,继母接过了蒸月饼的铲勺。劝她“别费劲了买现成的”,她却执拗如初:“外面买的哪有家的味道?”是啊,中秋的珍贵,正在于有人愿意为你守住传统。当我们拆开精细包装时,可还记得那些守在灶台前的白发?

今年中秋,不妨放下手机,陪父母揉一次面,听他们讲讲“八月十五”的老故事。毕竟,再贵的月饼也抵不过一句“妈,我回来了”。正如文章小编觉得那句动人的告白:“恰好你在,我们也在”——这世间最长情的浪漫,不过是一家人整整齐齐,与岁月共尝甜咸。

又是一年中秋时,愿所有思念都有归处,所有团圆都不必隔空望月。你家的月饼,今年是什么馅儿?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