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准备金的含义是 超额准备金解析概念意义及实用应对方法指南 什么叫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Excess Reserves)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 法定准备金:法律要求银行必须按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法定准备金率)缴存中央银行的资金。
  • 超额准备金:银行自愿持有的额外准备金,用于应对突发支付需求或优化资金管理。
  • 其数量关系为:

    存款准备金 = 库存现金 + 在央行的存款

    法定准备金 = 法定准备金率 × 存款总额

    超额准备金 = 存款准备金

  • 法定准备金
  • 超额准备金的构成与影响影响

    1. 组成部分

  • 借入准备金:向其他银行或央行借入的资金,用于临时补足准备金缺口。
  • 非借入准备金(自有准备金):银行自有资金中超出法定准备的部分,反映自主流动性管理能力。
  • 2. 影响影响

  • 同业拆借难度:拆借困难时,银行倾向于保留更多超额准备金。
  • 央行政策工具:再贴现率、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影响资金成本。
  • 资本充足率:资本不足时,银行可能减少贷款、增加准备金。
  • 经济环境:经济下行期,银行风险偏好降低,超额准备金率通常上升(逆周期特征)。
  • 功能与经济意义

    1. 流动性管理

  • 预防大额提现、清算头寸调拨等支付需求。
  • 充当银行资产的“缓冲垫”,避免因准备金不足被迫紧急融资。
  • 2. 影响货币创新

  • 超额准备金率越高,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越少,货币乘数越低,抑制货币供应量增长。
  • 例如:法定准备金率10%时,若超额准备金率5%,则仅85%存款可用于放贷;若超额率升至10%,放贷比例降至80%。
  • 3. 货币政策传导

  • 央行通过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利率等,间接影响银行信贷行为。
  • 超额准备金利率是市场利率的下限,其调整可改变银行持有闲置资金的梦想。
  • 政策操作与改革

    1. 中国监管变革

  • 备付金集中存管:2019年起,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支付宝、微信)的客户备付金全额上交央行,防止挪用风险。
  • 准备金考核改革:2015年后,央行将时点法改为日均法考核,允许单日准备金率在法定比率±1%内波动,增强银行流动性管理灵活性。
  • 2. 超额准备金率动向

  • 2015年后,因央行通过MLF、PSL等工具投放基础货币,银行“非借入准备金”占比下降,自在可支配的超额准备金减少,流动性更依赖央行操作。
  • 银行净息差收窄与超额准备金率下降同步,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脆弱性增加。
  • 实例说明

  • 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用户网购支付后,货款在确认收货前暂存支付平台(如支付宝)。2019年前,这类资金产生的利息归平台所有;新规后,万亿规模备付金全额缴存央行,成为超额准备金的一部分。
  • 央行政策操作
  • 若央行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银行持有闲置资金的收益减少,可能更愿放贷或投资。
  • 进步法定准备金率,银行需将更多存款转作法定准备金,可能压缩超额准备金规模。
  • 拓展资料

    超额准备金是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工具,既受经济周期和监管政策驱动,也反影响于货币创新与信贷扩张。其动态变化揭示了银行风险偏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金融体系稳定性。领会超额准备金,需结合法定准备金要求、央行操作框架及微观银行行为,是分析货币传导机制的关键环节。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